笔趣阁 > 拣宝 > 第723章 刘罗锅的寒食帖

第723章 刘罗锅的寒食帖

笔趣阁 www.bqgla.net,最快更新拣宝 !

    与此同时,看见谭掌柜回头了,大家自然觉得有些奇怪,以为他落了什么东西。

    然而,谭掌柜一回来,就直接笑容满面道:“诸位,我刚才想到,除了天砚以外,我店里还收藏了一件东西,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兴趣。”

    “什么东西?”刑老好奇问道:“与东坡先生有关吗?”

    “那是自然。”谭掌柜郑重点头,轻声道:“东西是黄州寒食帖。”

    “什么?”

    一瞬间,众人愣住了,然后第一反应就是摇头,表示不信。毕竟众所周知,寒食帖真迹就在台北故宫博物馆。谭掌柜现在却说他手头上有这样的东西,谁信啊?

    “当然,肯定不是真迹。”察觉众人的鄙视,谭掌柜连忙补充起来:“我手头上的自然是仿品,不过却不是一般的仿品。”

    这才对嘛!

    众人轻轻点头,田老也有几分好奇道:“谁的仿品?”

    这也是中国古代文人的特色了,但凡是名画名帖,肯定少不了临摹的作品。真迹难求,得到一件上乘的临摹作品也不错。

    “这个就容我卖个关子。”与此同时,谭掌柜笑容可掬道:“请诸位移步,到我店里一看便知。毕竟东西有些珍贵,不好拿来拿去。”

    这话也在理,众人也没有什么意见,就结账跟着谭掌柜走了。

    当然,这里所说的众人,肯定不包括四哥、李贵这些人。他们倒是想跟去,然而却不好意思,或没有这个胆子,只好眼睁睁看着众人走了。

    不久之后,众人来到谭掌柜的店铺,门前的大字招牌,倒也有几分古韵。大家走进去打量一下,发现店铺空间也挺大,七八个人涌进来,倒也不显得狭小。

    另外在二楼,还专门设了一个贵客室,谭掌柜把众人引进这个房间之后,又是斟茶,又是倒水的,忙活了几分钟,这才退了出去。不久之后,谭掌柜回来了,手里却多了两样东西,一件是个盒子,另外一件又是一根卷轴。

    盒子先搁到一边,大家明显对卷轴更加感兴趣。

    黄州寒食帖,实际上应该称为寒食诗帖,是苏东坡被贬黄州第三年,在精神上感到寂寞,郁郁不得志,所以创作了两首诗,以便抒发内心中的苦闷。

    诗稿诞生后,几经周转,传到了永安县令张浩之手。由于张浩与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相熟识,所以找了个机会,携诗稿去拜访黄庭坚。

    黄庭坚一见诗稿,十分倾倒,又想到了已经被贬到南海的苏东坡,激动之情难以自禁,又为诗稿题了一个跋文。张浩如获至宝,把题跋和诗稿合并起来,可谓是珠联璧合,最终形成了流芳百世的黄州寒食帖。

    所以说,寒食帖的珍贵,不仅仅是由于苏东坡本人酣畅淋漓的行书,另外还要加上黄庭坚的精妙书法题跋。两人的书法联合起来,自然起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。

    反正自从黄州寒食帖现世以后,深得世人的赞誉,然后大家就把苏东坡的寒食帖和王羲之的兰亭序、颜色真卿的祭侄文稿并列,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。或者单称寒食帖为天下第三行书,由此也可以知道黄州寒食帖在中国书法界的地位。

    这样珍贵的名帖,历朝历代肯定少不了临摹的作品,据王观所知道的,就有清末虎门销烟的林则徐,他就临书过苏东坡的寒食帖。不过不是书卷的形式,而是四条长屏。

    另外还有许多仿写作品,估计很难列举出来。毕竟在那个时期,连皇帝都曾经是苏粉,更加不用说苏东坡去世以后,苏粉遍布海内外,已经形成一种风尚了。

    这种情况下,南宋、元、明、清几个朝代的文人雅士,谁没有临写过寒食帖的,估计都不好意思出门和人打招呼。

    所以说有寒食帖的摹本不奇怪,重要的是这个摹本到底出自谁的手笔。如果是普通的文人作品,那么肯定不值几个钱。要是出自名家之手,价格自然也不低。

    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中,也不需要王观动手了,谭掌柜自己就系开卷轴绳带,然后小心翼翼把卷轴全部铺开,再请众人观赏。

    众人纷纷打量起来,乍看字卷,大家就知道不是真迹。

    因为真迹的图片资料广为流传,只要对寒食帖有些了解的人,都清楚字帖开卷并不是苏东坡的寒食诗二首,而是雪堂余韵四字。这一节,也有个名堂,称为引首。

    引首有点儿类似书册的目录,常常是名人的题字。寒食帖的引首,就是乾隆亲笔御题,用上好的仿宋缂丝作底,再挥笔书写雪堂余韵四字。

    雪堂,那就是苏东坡的书房。他被贬黄州时候,就居在在城东的一片坡地上。从此以后他就自称东坡居士,并且在书房匾额题写东坡雪堂四字。黄州时期苏东坡的许多作品就是在雪堂中完成的,其中就包括了寒食诗二首,所以说雪堂余韵四字倒是恰如其分。

    当然,那是真迹才有的引首,现在这个字帖明显是仿品。不仅没有引首,更加没有董其昌、乾隆皇帝等人的题跋。

    大家仔细打量,就发现这个寒食诗帖,其实就是两部分而已。一部分是苏东坡的寒食诗二首,另外一部分却是黄庭坚的题跋。这两部分就是寒食帖最精华,最宝贵的两部分。对于一件仿作来说,有这两部分就已经足够了。

    众人继续打量,更加关注落款的位置。毕竟既然知道是仿作,那么肯定附有临摹作者的姓名,这个才是关键。

    “石庵刘墉!”

    看了一眼,田老也有几分惊奇:“居然是浓墨宰相刘文清的作品。”

    “真是刘墉作品。”王观凝神再看,只见落款的地方有个钤印,印文是日观峰道人,也可以初步判断,这是刘墉的摹本。

    说起刘墉,知道的人或许不多。但是要提到他的别号,估计大家肯定恍然大悟。

    刘墉,字崇如,号石庵、青原、日观峰道人等。生于显宦之家。他的祖父刘棨是康熙二十四年进士,官至四川布政使。父亲刘统勋是雍正二年进士,官至东阁大学士。

    至于刘墉本人的成就也不差,乾隆十六年中进士,官至体仁阁大学上加太子太保。谥号文清,所以才有人刘文清之称。

    当然,以上都是雅号。实际上这人也有一个俗号,或者说是略带恶意的蔑称。可能是由于读书多了,又可能是由于年老,他的腰背有点儿佝偻,用京城的话应该是叫罗锅儿。

    所以什么刘墉、崇如、石庵之类的名字、名字,一般人或许不太了解,但是要提到大名鼎鼎的宰相刘罗锅,那肯定是家喻户晓。

    可以说乾隆一朝六十年整,大家对于乾隆皇帝底下的官员,能够脱口而出的估计只有三个人。第一第二不用说,肯定是铁齿铜牙纪晓岚纪大烟袋和他的死对头和珅和大人。第三应该是这位刘罗锅儿了,福安康什么的还要往后排。

    几个人之中,纪晓岚和刘墉的官声是最好的,而且也为百姓办了许多实事,所以才得到世人的传诵,甚至不断的戏说、演绎出各种事迹来。

    不过与纪晓岚在文学上取得的成就相比,刘墉的书法似乎更胜一筹。在乾隆之际,当时书坛有翁、梁、王、刘四大家之称,其书法艺术成就,当推刘墉最高。

    最重要的是,刘墉书法以行书见长,初学赵孟頫,后学董其昌,到了中年之后,又学隋智永、宋苏轼,博采众家之长,这才自成一家。

    也就是说,刘墉有这个实力,也有这个动机,更有这个机遇临摹寒食帖。

    实力、动机,大家都懂,但是机遇又是什么意思?

    有些人弄不明白,忍不住问了出来。

    “我说的机遇,是指作为乾隆朝臣,刘墉有机会看到寒食帖真迹。”

    田老微笑解释道:“寒食帖的传承有序,诗稿被张浩所得制成字帖之后,就一直保存在张家手中。北宋亡国,张家南迁,寒食帖还是张家的传家之宝,代代相承。直到南宋灭亡,东西才落到了元代内库之中。”

    “然后元灭明起,东西又继续辗转,曾经在董其昌手里待过一段时间。一直到了清初,人生若只如初见的纳兰性德,也收藏过寒食帖。不过这个被王国维誉为清代最好的诗词大家的人,似乎太爱惜这件东西了,并没有留下文字题跋,只是留下了几个收藏印鉴。”

    田老轻轻摇头:“再之后,寒食帖归于清宫内库,落在乾隆皇帝手中。相比之下,乾隆是个自诩风雅的皇帝,不仅在上面题诗,更密密麻麻的盖印。而且害怕别人看不到似的,硬是在苏黄两大书法家文字之间,留下了自己的题记。”

    “当然,那是真迹才有的情况。”

    与此同时,田老笑道:“这是仿品,看起来干净整洁多了,也很舒服。”

    此时此刻,其他人也明白了机遇的意思。毕竟寒食帖归于清宫内库收藏之后,一般人肯定没有什么欣赏的机会了。

    不仅是乾隆一朝,其他时期估计也差不多。尽管寒食帖流传近千年,但是也不是谁都有机会近距离接触观赏的,一般人看见的寒食帖,肯定是摹本,或者是摹本中的摹本的摹本。隔了许多层,绝对与原本有些差距。

    然而刘墉却不同,作为比较有名的文官,更是富有盛名的书法家,能够看见真迹的机会肯定比其他人大得多……